爱情是什么?有人说那是一种深刻的眷恋与羁绊,有人说那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寻找的答案。谈起爱情,最先涌上心头的便是幼时小学课本里读过的《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彼时简单地以为,爱情大抵如亲情般,平凡而又情真意切。到初中时慢慢有了一些异于亲情的新的情愫的时候,我遇到了《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致橡树》宛如一涓清流,洗刷了年少的我不成熟的爱情观。那时的我时常在心里发问: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正确的爱。在那个不懂事的年岁里,《致橡树》给了我答案。我们应拒绝依附式的爱情,“攀援的凌霄花”离了高枝将无处可依;“痴情的鸟儿”也只会“重复单调的歌曲”。也要拒绝单方付出式的爱情,无论是“泉源”、“险峰”、“日光”还是“春雨”,它们只会默默为橡树付出,却没有任何回应和温暖。我们需要的,是独立而平等、心有灵犀、同甘共苦式的爱情。我要作为树的形象,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叶相依;我们于风中凝望着彼此,什么都不说;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彼时的“木棉”,就这样成了心底的白月光。除却平日的学业生活,亦想寻找属于我的“木棉”,我们彼此欣赏,同甘共苦;我不仅爱她,也爱她的位置和梦想,一起为彼此的目标努力和拼搏。
舒婷先生的《致橡树》,确实成为了那个年岁的我爱情观里的一块最重要的拼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那个曾经历封建纲常伦理压迫的年代,舒婷先生能如此发出对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告实属不易。吴思敬说,“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这只燕子不仅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带来独立女性思想的春天,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之巢。
我因《致橡树》与舒婷先生结缘,也有幸拜读了她的其他作品。舒婷先生的诗不若北岛那般现实,也与顾城的理想世界不同,它更多是关切个人的心灵,寻求情感世界的慰藉和归一。“抒人民之情,用诗表达对人民的关切”,用这句话来评价舒婷诗歌里满满的人性光辉再合适不过了。从早年的《赠》、《无题》里便可窥见舒婷先生细腻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新观念,“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我悄悄的叹了口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早年舒婷笔下的爱情有着少女藏不住的羞涩,细腻温婉。当然,饱满的蓓蕾随着时间流逝早晚要盛放属于她的英姿。1977年,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致橡树》问世,写下了爱情的独立宣言。
可我们也需要知道,《致橡树》所描绘的只是高度理想化的爱情世界。“木棉生于南方,橡树生于朔雪之乡,事实上,它们永远不可能终生相依。”年少时最为憧憬的爱情,无疑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将《致橡树》纳入初中课本的原因吧,让象牙塔里的孩子们相信简单又纯粹的爱,拒绝畸形错误的爱,哪怕有些理想化,却也符合那时简单的我们。现实生活里,很多“木棉”终其一生也寻不到属于自己的“橡树”,即使是相遇,也总有一方需要妥协,总有人要做出牺牲,暗淡自己的光芒。现实会慢慢撕碎理想化的爱情世界,,最终橡树撑不起“铜枝铁干”,木棉也失去了“红硕的花朵”,或苟且生活或两相别离。这是残忍的,也是真实的。也因此,四年后舒婷先生写下了《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告诫我们从纯粹的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迈进。
在舒婷先生真正遇到自己的“橡树”时,她却再次在《会唱歌的鸢尾花》里做起了关于爱情的梦。“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她说,“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彼时的舒婷依旧和年轻时的我们一样,在初逢爱情时拥抱关乎理想的爱情。直至经历种种变革,辍笔三年,再执笔,写下《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那时候,舒婷先生正值新婚时的焦虑,加上外界对自己,对“鸢尾花”的种种非议,她从生存的角度告诉我们琐碎又平凡的人生经验。敏感,依恋温情,不能忍受暴力,是人类的善良天性之一。善良造成痛苦,人间的痛苦形形色色。然而,“理想使痛苦光辉!” ,我们应“汲取一生全部的勇气”,追求我们想要的事物。恰似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主义,“最强烈的抗议,最英勇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这便是舒婷先生,用一生去追求独立和自由。从诗歌文学的角度来看,舒婷诗歌的爱情观洋溢着对独立、平等的无限憧憬与渴望,充满着反传统的色彩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无疑是对几千年来男权文化统治下的男人定义的神圣传统贞节爱情观的叛逆与挑战。也因此,虽然《致橡树》描述的是高度理想化的爱情观,但就我而言,我愿意汲取一生全部的勇气与现实抗争,去追求那份互相独立又互相理解,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感情。正如《赠别》所言:“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 因为你,我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无关相处的喜悦,无关离别的痛楚。
在宫崎骏的《侧耳倾听》里,男孩和女孩正如同橡树和木棉,有着各自的梦想,彼此扶持对方共同完成自己的目标。“尽管离家远行 / 一无所有 / 但我要用自己的力量 / 面对挑战 / 不怕寂寞 / 挺起胸膛 / 变得更坚强”。因为喜欢,想一起走更远的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平等不谄媚,分担与共享,单纯又美好。最好的爱情,如橡树与木棉,大抵如此。
现代人对爱情的态度过分草率。在这个冰冷的时代,我愿意做那株橡树,去寻觅属于我的那颗木棉。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我们甘愿做彼此的橡树与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