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生先生的文字看似寻常,却干净、耐读,在某种意义上复现了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小品风貌。他的遣词造句极为讲究,看似不经意,却有经年累月读写打磨出来的功夫。任何情况下,读写、思考、弦歌不辍都是我们活着的依靠。而晴耕雨读,正是文明社会最为自然惬意的状态。冠生先生示范了一条寂寞而花开满目的道路。” —— 余世存
北地少雨。某日在图书馆自习,恰逢微雨临窗,洗旧心头绪。欢喜之余,抬眼一瞥便见这本《晴耕雨读》坐落身畔,诗意的书名伴着水墨粗勾的远山斜阳缀在米黄色的封皮上,装帧素净,饶有趣味。颇有兴致的拿起一番略读,书约三百页,凡三辑。一为中,一为外,一为评,皆文人清事,俱不离书。撷陈寅恪、胡适、钱穆、张荫麟诸先生往事,叙阿伦特、本雅明、博尔赫斯、法捷耶夫平生,从容信步于古今中外,不经意间尽是书的风景,笔意质朴简约,然史料丰富,引书繁多。似信手拈来之处也必定下足了功夫,毕竟是书生,不过足可以闲庭散步,涵泳悠游。伴雨而读,思绪随之渐远。仿佛置身于那个变动的世代,身边尽是以笔为戎用文字开中国民众智慧的斗士,亦有辗转于劫难之间潜心研学的大家。中国文人之脊梁,足令我辈深望。
甲辑《诗书丧,犹有舌》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自幼时初读史书起,我对近代史上的文人一脉一直怀有最崇高的敬意。在那个民众尚处于冥顽不灵的未开化时代,整个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阴云之下。衰亡的民族默无声息,麻木不仁,统治阶级的接连不作为,终使得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腐朽和黑暗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这时候,文人和革命家们站出来了。在中国近代革命的滚滚潮流中,有这样一批颇具文人气质的青年才俊,他们胸怀天下,勇于奉献,以改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己任,热情奔放,豪迈不羁,愤而向着革命运动发起了冲击。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以图变法维新,革除积弊,求存和自强。可惜,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谭嗣同先生面临生死考验,依旧大义凛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前引颈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就此离世,革命的鲜血涤荡人间,留下了风骨。此后,资产阶级和军阀相继参与革命,却仍然改变不了中国的局势。民众的愚昧依旧充斥着这个倾颓的王朝。
无论多么遥远,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苦难,那苦难里就有我的一份。有人把这句话作为知识分子诞生的标志。中国文人正是如此,文人的气质造就了书生的文章,书生的文章饱含着革命家的气质,于是他们将革命的长刀也背负在了自己身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执笔挥毫,希望用文字来唤醒沉眠已久的中国民众。他一针见血的文字,着实戳醒了这个摇摇欲坠的民族。“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鲁迅先生披露着这个民族面对的最真实也最残酷的真相,给予了想要用不实新闻掩盖真相的统治阶层深厚的打击。歌舞升平皆假象,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于水火。”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先生正如此,身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用自己的文字走在中国前沿的文化战线上,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一生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不愧为民族之魂。
大抵还是文人最懂文人,张冠生先生笔下的民国风骨,字字诛心。从聚书散书的顾颉刚、以著作为基石的钱穆,到清音独远的陈寅恪、季世儒者洪业,再到退而著书立说的曾琦、才如江海命如丝的张荫麟。文人用风骨撑起了一个时代,他们生活的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这一代人上的革命情怀,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忘却的。
“救国不忘读书“,“诗书丧,犹有舌“,口传心授,文化不灭;文化不灭,民族不灭,国必昌盛。
乙辑《感谢所有的记忆》
动荡的时代,尚有一大批文人出落海外,隐居山林或贾市。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持续有五十多年,翻译家法捷耶夫将革命的炬火送入这片土地,亦有传教士明恩傅和苏慧廉在内地兴办学堂为那个时期的民众带来生的希望。不由想起《百年孤独》一书,写了一个家族的命运,拉丁美洲的孤独,寄托着作者的梦想。大抵文学家都善于织梦吧,马尔克斯曾提出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文学上的独特性可以被全盘接受,却对我们独立自主、举步维艰的社会改革顾虑重重、全盘否定呢?这一问,是对现代文化浮薄、鄙陋及其一元化趋向的质疑和批判。乐于思考,所以看重历史;看重历史,所以珍爱文化和书籍。
“我们应该感谢整个过去,感谢人类历史,感谢所有的书籍,感谢所有的记忆。”
历史的更迭演变,被文学所记载,被文学所传递。殷鉴不远,鉴古知今,如是而已。
丙辑《古风入骨》
人都是先出于史而后入于史的。
温故知新,书香绵长,至情至性,剑胆琴心
晴耕雨读,理想境界。愿书香不灭,温情不泯。